当前位置 : 首页 > 信用工作

外资评级机构已不断渗透掌控中国金融话语权

2008-10-28来源 中国信用认证网


      财政部部长助理朱光耀,在出席中日韩信用评级论坛的代表在发言中呼吁,亚洲国家应当根据自身国情发展本国的信用评级业,建立民族的评级事业。

  尽管财政部官员站位高和视角宽泛——呼吁亚洲国家应发展本国的信用评级业,但笔者觉得,这种建议更像是针对国内信用评级业的发展现状,而及时且中肯提出的。

  因为,目前,有几家中国监管部门认可的评级公司,大多被外资“染指”。全国信用机构联席会议坚决发展民族信用评级品牌的决心依然。

  随着境外评级机构,对中国市场的不断渗透,已显露出对中国的金融话语权和资产定价权掌控的迹象。虽然目前尚没有足够的证据得出评级机构“直接操纵市场”的结论,但其一方面将中国银行信用定为“垃圾等级”,另一方面高调肯定海外投资者参股中国银行,有可能间接帮助投资银行谋取利益。与此同时,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曾尖锐地指出,标准普尔、穆迪等评级机构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对中国外币主权以及中资在港上市企业进行评级,每次评级都会引起香港股市震荡,恒生指数单日下跌幅度曾达500点,类似一场“股灾”。

  世界经济发展经验充分验证,信用评级在金融市场交易中所发挥的能量越来越强,信用评级的结果已成为筹资者进入金融市场的重要门槛。一旦某个企业、某种债券被评级机构认定为“低投资级别”,那么机构投资者对该企业及债券的投资就会受到种种限制,融资者为此要支付更高的利率,甚至于被拒之于市场大门之外。

  因此,笔者以为,财政部官员期望建立国内自己的民族评级事业,则显得很有必要,且很现实。如果国内评级业树立起自己的良好品牌,不仅能有效避免国外评级机构对国内金融话语权的掌控,更为重要的是,能有效规避金融风险。就目前而言,要发展和壮大国内的评级事业,树立良好的品牌效应,至少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首先,由于中国评级业起步较晚,不宜走“市场化”发展路径,必须走政府引领模式,眼下,当务之急是制定资信评级执业标准,完善信用评级制度,促进资信评级产业和信用产业链的形成,以保障国内评级业尽早走上快车道。

  其次,借鉴国外经验。事实证明,国外评级机构评级并非准确及时,前几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和最近发生在美国的次贷危机,这些评级机构也都明显发生很大的失误。就此,国外大都对评级机构采取强化监管的举措,譬如,2002年7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萨班斯-奥克斯莱法案》,要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就评级机构的地位和作用进行研究;欧洲议会还要求欧盟委员会进行调查,并针对“确保评级公司运转的透明度”和“国际评级市场过度集中化”等问题提出是否需要立法的建议。我们也应大胆借鉴国外经验,通过立法的途径,不断强化监管。

  最后,媒体和专家学者,不要对世界三大评级机构恣意炒作和盲目追捧,不妨对境外评级机构设定市场准入制度,以培植本土民族信用评级机构的生根发牙的土壤。

 


版权声明 - 意见建议 - 合作加盟 - 免责条款 -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三里河路建设部建材南新楼 邮政编码:100081 电话:010-57811643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双创与信用工作委员会 京ICP备17061392号-1